毕家寨坠子戏焕发新生
时间:2025-10-10 15:25:07来源:宁晋报
“非遗”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简称,指的是一个民族世代相传、具有民族特色和文化代表性,且有重要历史纪念价值的文化财富。截至目前,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57项,其中包括省级项目2项,市级项目17项,涵盖了传统音乐、传统戏剧、传统技艺、传统美术等8个类别。
毕家寨兴艺坠子剧团溯源自清末民初的“杨家班”,传承至今逾130年。创始人杨小坠(1899—1983)给其曲艺说唱形式,后经传承人杨文西及曲友张永振结合本土文化改良,融入方言念白,与戏曲表演程式,形成独具宁晋特色的坠子戏剧种。
该剧种创造性融合诸子戏与架子戏艺术精髓,文场乐器包括坠胡、二胡、笙、武场配置板鼓、大锣、饶钹,运用起板、慢板、尖板等12种板式,唱腔涵盖起腔、平腔、落腔、唱词多采用五言韵、七言韵、十字韵。演员以本嗓演唱吐字清晰,善用方言诙谐叙事。代表剧目《包公案》《海公案》《双合印》等广受群众喜爱。
传承人杨文西坚持“古调新弹”理念,自2015年起创作《曹娘娘放牛》《少年闵子骞》等新编剧目。其中《刘云打母》“摔子劝夫”选段两度荣获宁晋电视台“春晩,获”戏曲比赛金奖”,并入选邢台市文联重点扶持项目;《少年闵子骞》搬上芦庄“非遗在2023年宁晋春晚首演获好评;2021年剧团受邀赴京展演,彰显非遗魅力。
毕家寨坠子戏通过活化创新,既保留“一人多角、跳进跳出”的传统曲艺特色,又融入现代戏剧元素,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了晋范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