宁晋记忆(一)
时间:2015-11-26 09:24:44来源:
今天,带你走进冀中平原这块温馨而绵长、苦难又辉煌的土地,去触摸她灵魂的重量和精神的光芒。
宁晋是冀中大平原南部的一个古老县份,有着不可小觑的文化内涵和足迹斑斑的历史。县城坐落在省会石家庄东南约60公里处。辖域1100多平方公里,人口密集,河网交织,有“九河下梢”之称。300多个村镇,聚居着70万人口。宁晋古称杨地,春秋为杨氏邑,西汉时置杨氏、廮陶县。唐天宝年避“应逃”谐音,取“安宁晋福”改称宁晋,延续至今。
展开330多年前那份用“形象对等”法绘制的城垣图,但见城墙环绕,一个凤凰单展翅般的形状,浮现在面前,因而这里又俗称“凤凰城”。史料记载,这座城垣最早建于北魏,周长10余里,土筑城墙达6里许。明清两代屡建屡修,形成古城规模:城墙高达3丈,宽2.5丈,垛口966个;城壕深2.5丈,涧水缭绕。这座城建得比较奇特,不像平遥、荆州古城建得那么方方正正,城门四座。这座城只有三门,分列东南北三向,大概“西”是不吉利的方位,因而未置其门。城门也有很讲究的名称,东门曰“环秀”,北门曰“通赵”,南门曰“宁昌”,带有指向或吉祥意味。城门前各建桥一座,以接通内外。东门桥为“接瀛”,南门桥为“澄洨”,北门桥为“安泽”,也都有其内涵和指向性。
当走进城里,徜徉于街头巷尾,纵横交错,曲径通幽,各家店铺林立,旗幡高扬,令人目不暇接。在城内住久了,便发现最主要的只有南北和东西交汇的十字干道,街的中心点是鼓楼,以此为坐标,南为南关,北为北关。鼓楼又两翼展开,东为鼓楼东大街,西为鼓楼西大街。
县衙坐落在鼓楼西大街路北,是那个年代办公的地方。它由南至北一线排列为:仪门、大堂(案审)、二堂(议事)、三堂(寝居),两侧为科房。
鼓楼东大街由西而东为:察院、驸马府、华祝寺、关帝庙,全部坐北面南。
孔庙大成殿面南,背对县衙,在鼓楼西大街南端,是那时最大的文化单位。它的西手是儒学和文昌阁;东手为启圣祠和尊经阁。
鼓楼东大街南端中央,主要建筑是兴宁寺和火神庙,由西而东,面南错落而建。
县城的牌坊街是一道最亮丽的风景。
从南城门一直排到鼓楼,依次为进士坊、总宪坊、司农坊、御史坊、谏议坊、状元坊、都谏坊,是官本位的象征,亦是宁晋人在京城做官的写照。素日走在这条街上,移步观景,慎终追远,星辉辅弼,自是别一番感受。烈日下伴你的不是炎热,而是金风徐来,神清气爽,那些巨大青石牌坊,给人带来夏天的凉意,以及丰瞻和富足。
鼓楼东、西大街还有不少木石结构的牌坊,比起上述那些牌坊略逊一筹,也不那么密集,自西向东有正义坊、仁商坊、太史坊、靖忠坊、御史坊。
在鼓楼北大街西侧,自南而北是:贞节坊、民义坊、贞烈坊等,这是那个年代社会价值观的取向。
就宁晋的牌坊而言,比起京城、皖南那些牌坊,它毫不逊色。晋冀鲁豫的县城,无一可与它争冠。
这些牌坊高矮不等,有二柱一楼的,有四柱一楼的,最高达11米,蔚为壮观,因着官位和财力,它们比肩而造。
这些牌坊1966年地震遭到一定程度破坏,但遭到毁灭性破坏的则是“文革”,作为封、资、修全部拆除。今天,这些人文景观你只能“留得残荷听雨声”了。如果还在,那是何等气象,我看“申遗”也毫无问题。在国门洞开的今天,县里那些心忧天下、抢救文物的工作者,面对颠覆与赓续,四处奔波,竞连照片也很难完整觅到。“千金良夜万金花,占尽东风有几家”。此番独有景象,只能到回忆和梦境里去寻找了。
我不是复古主义者,但就文化角度,比起那些浮燥的形象工程,内涵要丰厚得多。我想起黑格尔说过的话:“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,他们才有希望;如果只关注脚下的事情,那是没有未来的。”此话有道理。
再把目光移到城外,一片荷叶状的土地,在读图时代,也能闻到自远古飘来的清香。那金子般的土地,有多条河流穿流而过,像一根根血脉,逝然东去,流向大海。然而,她同样不缺少内涵和故事,追逐着遥远的往事。
能上国家级教科书本《纪昌学箭》的故事,就发生在城东北的纪昌庄,有村名薪火相传。
宁晋(杨纡)是尧访继承人,发现舜的地方,宁东尧台村便是佐证,至今有封舜摄政的高台遗址。
春秋时宁晋属晋地,晋文公做太子时,避难逃亡齐地途中,曾驻跸“杨地”。他登上春秋“五霸”宝座后,还念念不忘那泜水边杨柳的影子,常常摇曳在他的梦中。
著名京剧唱段《淮河营》中,西汉广武将军李左车,其故籍也在宁晋西南小南里村,今有古碑尚存。
东汉刘秀持节河北,与王郎的浴血奋战宁晋北部边境的“司马”(死马)、浩固(嚎哭)等多处村落,留下以村纪事的感人故事。
东汉末年,黄巾起义军首领张角,他的大本营和指挥部就设在宁晋。
宋代仁宗的曹皇后,出身于宁晋延白农家,是北宋第一良将曹彬的孙女。她性情慈善,承训祖制,是历经三朝年高德劭的女政治家。
明代“燕王扫北”,真(正)定一役波及宁晋,几乎把人杀戮殆尽,仅留孙、张、两王、高、赵、薛7姓(两王不是一家,故称7姓)7人。到明永乐年间,才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大批移民。
地处东南的“古大陆泽”水,早年一直汪洋到宁晋城下,《水经注》称“泜湖”。明中叶“泽”中段脱水,分为“南泊”和“北泊”,“北泊”便是著名的“九河下梢”宁晋泊。那时湖泊里大水肆虐,白浪蚀天,直到清道光年间水才干涸,成为一片湿地,逐渐有了村落。但每年到了雨季,这里仍是汪洋一片,农民种的庄稼颗粒无收,许多人携儿带女到外乡讨饭。我国著名的电影艺术家陈强便出生在这里,后随其母逃荒到山西,抗战时期参加了革命。1966年大地震的重点也发生在这一带,周恩来总理亲赴耿庄桥、东汪镇等地慰问灾民,鼓励“自力更生,奋发图强,发展生产,重建家园”,群众无不为之感动,热泪盈眶。
宁晋这块古老的土地,历史上曾演出过许多英勇悲壮的活剧,陶冶着人们的高尚情操和人文品格,一代代薪火相传,沿袭着生生不息的血脉,走向历史的未来。
——摘自(平原烈火之魂)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
作者:林重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