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et36体育在线

河北宁晋为杨姓起源地

时间:2018-07-26 16:51:05来源:

杨姓,起源于杨地,河北省宁晋县古称杨地,旧称杨氏邑、杨氏县、廮遥县、廮陶县等,是文献记载最古老的城池之一。

从“杨纡” 看宁晋杨城的历史记载

宁晋杨城,是中国历史上现有文献记载的最古老的一座城池。《周礼·夏官·职方氏》:“河内曰冀州,其山镇曰霍山,其泽薮曰杨纡。”郦道元在《水经注》中考证:“杨纡,大陆泽地。古有杨城,泽流迂回城下,因曰杨纡。”可见,杨纡即是因杨城而得名。

杨城,以临水,草木丰茂,多杨柳,地因名之为“杨”。尧舜时期,宁晋就是一个渠沟迂回、杨柳成行的地方,有“杨地”之美称。翁振军主编,《邢台地名志》,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,1989年4月第一版58页:“宁晋县历史悠久,远在上古时期就称杨地,周称杨纡,春秋为杨氏邑。汉置杨氏县,治今县城,又于县南置廮陶县,同属巨鹿郡。”

伯侨自晋归周,封于杨城

bet36体育在线“杨”这一姓的由来,根据《史记·晋世家》记载,周武王去世时,周成王年幼,由周公旦辅政。有一次成王与幼弟叔虞一起玩耍,他把一片桐叶剪成珪形对弟弟说:“喏,我就拿这个封你吧!”后来周公责以天子无戏言,就将叔虞封于唐。叔虞之子燮为晋侯,燮之子伯侨又被封于“杨”这个地方,因此伯侨的后裔遂以杨为氏。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大动乱以后,秦始皇消灭六国,统一了天下,姓与氏之间的差别渐渐消失,伯侨也就成为杨姓的得姓始祖了。

伯侨为杨姓始祖,历代都有论述,陕西华阴出土的北魏碑文云:“长源浩浩,远书攸攸。起自唐叔,发系隆周。伯侨分晋,是曰杨侯。”唐玄宗赐杨国忠之父的《杨珣碑》云:“叔虞剪圭自周封,伯侨食采受邑君,杨氏族之先也。”《繁昌杨氏宗谱》记载:“按杨氏出武王第三子唐叔虞,生晋侯燮,生伯侨,自晋归周,封为杨侯,而食采于杨,后因氏焉。”康熙年间《皖桐礼让杨氏宗谱》重修谱序中说:“吾杨著姓自周唐叔伯侨之裔,自晋归周,封为杨侯赐姓,受氏二千余载。缘七雄吞并,世统中陨,祖龙一炬,谱牒无存。溯厥本源,遗周秦而自汉始者,传所信也。”

明隆庆《赵州志》宁晋县分志:“宁晋即《舜典》纳于大麓处,周职方云:杨纡,伯侨自晋归周,封于杨,即此。春秋为杨氏邑,西汉置杨氏县,兼置廮陶。”“宁晋,本春秋杨氏邑。即周职方氏所载薮曰杨纡者。”

钦定四库全书,明,凌迪知撰《万姓统谱》卷四十一:“杨,唐叔虞之后,伯侨自晋归周,封杨侯,食于杨,因氏。”《山西通志》卷一百七十六:“直隶通志:周《职方》‘杨纡伯桥自晋归周,封于杨’,今宁晋县是。”

宁晋境内最早的置县——杨氏县

宁晋县,《太平寰宇记》有“春秋时晋杨氏邑”的记载。属晋国地。bet36体育在线“邑”的概念为:诸侯子弟封邑,卿大夫食邑和采邑,敕封之地也。春秋时期,杨城是十二诸侯之一晋文侯的属邑“杨氏邑”,后来晋平公把他封给大夫叔向,叔向便“以邑为氏”,称儿子叫杨伯石。据我国最早的史学名著《左传》记载,《左传·昭公二十八年》:“晋韩宣子卒,魏献子为政,分祁氏之田以为七县,分羊舌氏之田以为三县。”这是宁晋县境内最早的置县——“杨氏邑”的由来。

春秋末,晋国私家势力逐渐壮大,并不断对羊舌、祁等旧贵族发起进攻。公元前514年,新兴势力灭羊舌氏,将其采邑分为杨氏、平阳、铜鞮三县,以僚安为杨氏县大夫。明傅逊撰《春秋左传属事》卷十二: “铜鞮,今沁州,有铜鞮城。平阳,今临汾县,杨氏今北直宁晋县。三县皆羊舌氏田。”

明代蔡叆在《新建百尺沟村小学记》中说:“水经云:太白渠东入洨河,分为二水,枝津右出,东南流,谓之百尺沟,俗云百尺口,声传讹也。在杨氏东,杨,宁晋之古邑名。”明代李登云撰《洨滨蔡子重修庙学记》:“惟兹宁晋,在周为晋之杨氏,实羊舍氏之邑也。”康熙十八年《宁晋县志》卷四《名宦志》:“僚安,晋人,春秋时,晋分羊舍氏之邑,以僚安为邑大夫,故《左传》杨氏大夫之贤也,以僚安为称首。”《直隶赵州志》卷末:“武二世孙阳,是为简子。简子在位以法诛公族羊舍氏,夺其邑,以僚安为杨氏大夫(即今宁晋之地)。”

宁晋杨城的历史沿革

宁晋县的古杨城,春秋时属晋国地。战国时,属赵国之域。秦代,“废分封,设郡县”,全国分三十六郡,杨氏邑属巨鹿郡。

1949年12月,秦始皇陵考古队在临潼县赵背户村发掘修建始皇陵的秦代工人墓地,发现了18件刻在残瓦上的志墓文字。其中有“杨民居赀大(教);(杨)民居赀公士富;杨民居赀武德公士契必……”杨,即杨氏,今河北宁晋。

西汉,高祖十一年(前196年)于杨氏城邑置杨氏县(治今城关),杨氏城南14.5公里处置廮陶县,公元9年,王莽新政,杨氏改称功陆。《水经注》:“又东径敬武县故城北。按《地理志》,巨鹿之属县也。汉元帝封女敬武公主为汤沐邑。阚駰《十三州记》曰:杨氏县北四十里有敬武亭,故县也。”

东汉时,复将杨氏县、廮陶县归属冀州刺史部巨鹿郡,郡治廮陶。建安十七年(212年),廮陶县更隶冀州魏郡。

三国魏时,杨氏、廮陶两县仍属冀州巨鹿郡。黄初七年(226年),废郡封国。太和六年(232年)国徙为郡,郡治廮陶。

晋代,泰始元年(265年),晋武帝司马炎“封诸王以郡为国”。咸宁六年(280年),西晋统一天下,分全国为十九州,杨氏县、廮陶县属冀州。太康年间,杨氏并入廮陶县,为冀州巨鹿国治。

北魏时廮陶县属定州北巨鹿郡。永安二年(529年)州县“析置合并”,于杨氏旧址置廮遥县,县治杨氏旧城(即今城关)。属殷州南巨鹿郡。

宁晋杨城的古籍记载

隋代,据明隆庆《赵州志》和康熙《宁晋县志》记载说:杨城,在今城旧址,曾出土隋代大业年间墓志曰:杨城南有曹村,魏孝昌年间碑石也是这样记载的,杨城应是在古杨国之故域。

《旧唐书》:宁晋,汉杨氏县,属巨鹿郡。今治即杨氏城也。后改为廮陶,元魏改为廮遥,隋复为陶。巨鹿郡永安二年分定州巨鹿置,治旧杨城。按“旧杨城”即杨氏县也。元和志卷一七赵州:宁晋县本春秋时晋杨氏邑,汉以为县,属巨鹿郡,晋省。按“杨”下当有“氏”字,下廮遥县注“治杨城”同。或当时习称省“氏”字。

《地形志》二上第五:治旧杨城温校:按“旧杨城”即杨氏县也。元和志卷一七赵州:宁晋县本春秋时晋杨氏邑,汉以为县,属巨鹿郡,晋省。按“杨”下当有“氏”字,下廮遥县注“治杨城”同。或当时习称省“氏”字。

唐李吉甫撰《元和郡县图志》:“宁晋县,西北至州四十三里。本春秋时晋杨氏邑,汉以为廮陶县,属巨鹿郡。晋省。后魏于此置廮遥县,属南巨鹿郡。隋开皇六年,改为廮陶,复汉旧名。大业二年改属赵州。天宝元年改为宁晋。”

《名山藏》卷二十八《舆地记》:“州东四十里曰宁晋县,唐名。春秋晋杨氏邑,汉杨氏县,河曰葫芦,凡绵里十八。”

明嘉靖十四年(1535年)蔡靉撰《新建清源妙道真君神庙记》:“宁晋东月城内有台高二丈,广数亩,盖因杨氏废城增益成之。”

《读史方舆纪要》卷十四《北直》五宁晋县条:“宁晋县。杨氏废县即今治。《周礼·职方》冀州,薮曰杨纡。《水经注》:杨纡,即大陆泽。汉置杨氏县治焉。晋废。后魏永安二年,分廮陶置廮遥县,治故杨城,仍为巨鹿郡治。隋初郡废。开皇六年,改遥为陶。唐天宝初,又为宁晋县治。”“《城邑考》:宁晋县,即古杨氏城。城周十里有奇。”

整理:李苏现

审定:方志办