孙昌龄
时间:2016-05-17 11:42:28来源:
孙昌龄,字二如,又字念劬,号元岳,生于明万历十—年(1583年),卒于清顺治八年(1651年)。宁晋孙家庄人。父亲孙大受,生母王氏,继母张氏、樊氏。
孙昌龄小时就聪明出众、行为端庄,胸怀经世济民之志。万历三十四年(1606年),与张狮结伴,到城东二十里张家别墅学习。万历四十年(1612年),乡试考中举人。万历四十七年(1619年),考中进士(同榜进士,宁晋有四人:孙昌龄、张砷、高捷、王梦尹),授山东登州府推官。孙昌龄任山东登州府推官期间,廉洁奉公,施惠百姓,断案准确,办事敏捷,已成名宦(文登建生祠祀之)。
天启元年(1621年),任同考官,所取之士多数高中。登州地处沿海,他就海运、海防、地方利害等方面,论述自己的意见各十余条,全部符合实际,都能有效施行。登州土地盐碱,徭役繁多,赋税拖欠严重,百姓纷纷外逃,他向上请求,豁免赋税银四万五千多两。并将招远县驿馆撤除,减轻百姓负担。登州有一刘姓人家,不守法令,威胁欺负百姓,横行一方,无人敢惹。孙昌龄查实罪行将其拘捕。—时间,有十三个有权有势的人为他说情,孙昌龄办理此案毫不因此动摇,终按律令论处。有一个人,父亲死了,自己在父亲坟前结庐守孝,其妻在家伺候母亲,晚上一个穿孝服的人偷偷进入其妻房内,他母亲以为是自己儿子。等那人要走时,他母亲到那人跟前教训他,那人扔掉孝服跑走了,其妻发觉不是自己的丈夫,因蒙受了欺辱,就上吊死了。这家人抱着孝服到府衙告状,请求捉拿凶手。孙昌龄便将所有裁缝召集到府衙,让他们把近来缝制孝服的人,姓名,住址,缝制件数等情况写下来。经过核查,是一富家子弟作案。孙昌龄便立即逮捕这个富家子弟,处以死刑。
一个横行霸道的军官,将四十六名海商罗织成间谍罪结案,移交给孙昌龄,并派去二十个士兵,强行监督,必须按原来定的罪核定,不许改动。孙昌龄严辞驱逐那些士兵,然后慢慢讯问。经核实四十六人都是商人,不是间谍。他认为:怎么能罗织罪名,滥杀无辜呢。便将实情上报,释放了这些商人。军队换防时,征收了行军粮饷,还要征收驻扎的粮饷。孙昌龄认为,这种双重负担百姓承受不了,经核实豁免多征收的粮饷八万两。因此,军队主管恨在心,让刚派来的直指挥使者(皇帝派来的直接处理地方事务的官员)难为他。这人等孙昌龄接受抚按命令,察看海防时,突然就青州郡县官员好不好,案件处理情况,赋税收缴情况询问他,直指挥使认为路途远、时间紧孙昌龄一定回答不了。可孙昌龄就在途中一边走一办公,按时上报,且准确无误。这人很惭愧地说:你才能真高啊。并把实情告诉了他。最终还首先向皇上举荐了他。这时兖州地区白莲教起事,邹县、滕县、郓城、单县都被白莲教占领,孙昌龄监军,只身单骑到达军营。他发现文武官员互不相容,便说:“这就是白莲教日益壮大的原因。”于是孙昌龄消除相互间的猜疑,明确各自的功过,让文武官员同心协力消灭白莲教头目,遣散白莲教人众。经过一个月的努力,地方恢复安宁。消息报告到朝廷,孙昌龄被提拔到吏部,任吏部验封清吏司主政。在任期间,对各级官员考核评语放在口袋中,评语用一两句话或两三个字,就准确地概括其人的特点。聪明的人一看就知道是谁。吏部尚书赵南星很赏识他,每有重大事务,—定问他:“二如,你认为怎样呢?”孙昌龄后又调任吏部文选清吏司员外郎。
天启四年(1624年),任陕西主考官,所选中的举人多数考中进士。这年冬天,因病回家休养。崇祯四年(1631年)春天,调任吏部验封清吏司员外郎,到夏天坚决要求辞职。崇祯八年(1635年),晋吏部考功清吏司郎中。两月间,批复二百四十多件公文,很快处理清了积案,并且是非功过一清二楚。吏部尚书特别提请记录功绩。后来多次调他任吏部文选清吏司郎中,都未赴任。
崇祯十年(1637年),最终还要让他任吏部文选清吏司郎中。原来是掌权的人想利用他的声望培植自己的党羽。孙昌龄得知底细后,借口有病,坚决不上任,请求回归家园。当权者借他批复公文中的一字之误来给他罗织罪名,给谏宋学显、刑部尚书郑三俊极力为他解脱罪责,但全无效果,结果发配清源。发配期间,孙昌龄专心撰写《念草史蠡》、《四书蠡》,完全不把自己所受的冤屈放在心上。
崇祯十六年(1643年)冬,六十一岁的孙昌龄又经台省举荐重任吏部验封清吏司郎中,时明朝国势极衰,不久,他便辞官归隐广阿,著《彤虫识四朝余小录》。
清顺治二年(1645年),经给谏孙承泽举荐,任吏部考功司郎中,很受吏部满尚书阿岱器重。他给皇帝写的时事奏疏,涉及分军屯、恤穷民、重民命等国家大事,援古论今,井然有序,娓娓道来,千言百语,都是治国良策。这年七月,转调尚宝寺卿。八月任山西主考官,主持山西乡试,所取举人比历来水平都高。
六十四岁,晋右纳言。六十五岁,晋太仆寺卿。六十六岁,晋都察院左副都御史。其间上疏奏议八条意见,全都切中时弊。任职期间对不通文理、不懂政务的官员,都罢免了职务,将两名不称职的御史,发给安家费用,解除了他们的职务。御史王守履抚按江西,与总督发生矛盾,双方上奏朝廷,朝中有人袒护总督,打算将王守履革职,但王守履是对的,孙昌龄据理力争也不行,便写了奏章向皇帝上奏,终肯定了王守履的做法。从此,重大问题,要经朝廷和都察院双方决断,才成定论。
顺治八年(1651年)三月,顺治帝召集三品以上官员,听取朝政得失意见,但他已经有病离职,参加朝议的官员无不感到遗憾。七月初七,病逝。十月二十六日,安葬祖坟,顺治帝派直隶真定府知府崔成名谕祭孙昌龄。
康熙元年(1662年)七月十二,诰赠右都御史,加谥恭宪。
--摘自《宁晋县志》